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梅花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在,其以色、香、形俱全的品相贏得“花中之王”的稱謂,深受文人詩人的追捧。老國民除了能在各大梅園明確梅花的風姿外,每逢春節上市的梅花盆栽也滿足了他們在家中賞梅、聞梅的愿望。30年前,梅花盆栽和水仙、杜鵑、山茶一樣,同為年宵花市的重要產品,然而在花卉品種繁多、市場競爭猛烈的現在,梅花盆栽卻退居市場一角,其產量和影響力都無法與主流花卉抗衡。
利潤低致使產量縮減
現在年宵市場上的梅花盆栽重要以農戶栽植為主,產地分布在山東的萊州、臨沂;安徽的黃山歙縣賣花漁村以及浙江臺州等地,年產量近100萬盆。農戶生產的梅花盆栽缺乏造型,枝條分布雜亂,且多用瓦盆、塘土栽植,一般5年至7年生的梅樁每盆批發價僅為50元至100元。極低的利潤使梅花盆栽生產被稱為“苦力活”,近年來不少農戶開始轉產,甚至停產。
江蘇如皋、蘇州光福等地原來都有梅花盆栽基地,近幾年已逐漸消逝,而這種趨勢在其他地區也已展現。山東萊州宏順梅園曾動員當地30多戶農民成立了梅花盆栽生產互助社,教授給他們技術,但由于無法實現包產包銷,現在這30多戶中已有70%的面積不再生產梅花。此外,走在盆梅產業化生產前線的山東淄博騰蛟梅藝有限公司也在兩年前退出了盆梅生產,該公司銷售經理魏建香告訴記者:“以往,我們公司每年春節都有三四萬盆梅花盆栽上市,但梅花的銷路一直打不開。和其他年宵花相比,梅花花形小,顏色也不夠艷麗,普通老國民不太認可,如果只靠市場零售,走貨就會十分緩慢,遇到大的團購訂單,銷售還相對好些。”
產品技術落伍是主因
豈非“花中之王”已經不能滿足現在老國民的審美需求了嗎?宏順梅園總經理朱志奇并不以為然,他說,現在各地梅花的旅游市場呈上升趨勢,新建的梅園越來越多,景觀用梅樹的需求也逐漸趨熱,可見并不是梅花自己不適應市場需求,而是現在大量的盆梅產品落伍于市場的生長。
昆山馮氏大型盆栽園藝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馮炳偉以為,生產出高品質的梅花盆栽需要較高的技術程度,而這正是現在一線生產者十分缺乏的。要想梅花盆栽到達盆景的瀏覽程度,需要對枝條舉行多次修剪、拔芽,對枝條的過渡舉行控制。他們公司運用“舍利干”的鐫刻技術,使梅花盆栽的形態顯示出傲骨神韻。此外,使用高品質的紫砂盆和輕質土,也是提升梅花盆栽附加值的方式之一。為備戰2021年宵,馮氏公司推出了3000多盆精品梅花盆栽,每盆售價在兩百元左右,希望能在年宵市場得到較好的回報。
消費市場需加強指導
消費市場對梅花存在誤區也是影響其推廣的一大緣故原因。北方冬季室內溫度高,而梅花的適應溫度在18℃以下,在溫度偏高的環境里,梅花花期僅為一個多星期,這讓許多消費者誤以為梅花花期短。實在,梅花在正常溫度下開花時間為20天至一個月。北方地區的消費者可以將梅花盆栽放置在家中的陽臺、飄窗等溫度偏低的地方。
馮炳偉以為,盛行文化的低俗化、精神生活的浮躁和感觀享受的直覺化,是使梅花這朵“文雅之花”的市場越來越小的基本緣故原因。傳統文化的缺失使現代人對梅花文化的分明出現斷層,許多人以為梅花音同“霉”,作為禮物不太吉祥。在現有的文化氣氛下,梅花只能被定位成“文化人的花”。好的梅花盆景,是美術、文學、藝術、盆景興趣者鐘愛的產品,如何使它們與這個消費群體相結合,是現在從業者需要解答的商業課題。
固然,對大眾舉行梅花文化的普及也是一件長期而不能忽視的工作。朱志奇就約請了北京的畫家畫制了百幅梅花,并將之鐫刻成百梅石雕,放在梅園里供游人瀏覽。同樣,從業者和行業協會可以更多地通過文學、畫展、攝影、梅展、影視等方式,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梅花、喜歡梅花,進而種養梅花。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m.nt-geron.com/news/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