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贛州是我國南方毛竹重點產區之一,全市現有自然毛竹林面積近240萬畝,年產毛竹1400萬根,鮮筍2.1萬噸。雖然我市竹產業生長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有一定的基礎,但總體上處于“大資本、小產業、低效益”的生長程度。
該委在實地調研后,提交了《關于加速我市竹產業生長》的團體提案,提案這樣總結我市現在毛竹產業生長現狀:“毛竹資本利用率低,經濟總量小,產業增效和助農增收的實力不強,資本優勢未轉化為經濟優勢。”
何以成“小”
來自市林業局的一份資料顯示,現在,雖然全市各縣(市、區)都有毛竹產業分布,但除崇義縣把竹產業看成主導產業給予了一定的政策、資金扶持外,其他各縣(市、區)均未將竹產業列入農業主導產業生長,在政策、資金等方面政府險些沒有相關的扶持或津貼。
“老一輩傳下來的,每一年都這樣砍竹子賣。”上猶縣營前鎮象牙村農民謝年發說,他家種了4畝多毛竹,都是任其生長,自己又不會做竹篾活,每年都是砍來竹子做柴火燒掉或者便宜賣掉。在謝年發的眼里竹子只是撿來的一點“小交易”。
謝年發家粗放經營竹子的做法有一定的代表性。俗話說:“守著青山沒飯吃,抱著搖錢樹沒錢用。”贛州雖是南方毛竹主產區,但是長期以來,竹林照樣以渙散經營為主,竹加工項目多數為作坊式低程度盲目生長,產業化程度較低,缺乏科學的生長目的與計劃。粗放的管理,導致竹產業經濟效益較差,全市竹林均勻每畝年產值為186元,與豐產竹林畝年均產值1000元相比,差距甚遠。
在贛州,高等的竹制品往往缺乏“贛州品牌”。全市竹加工企業除康爾竹業、貴竹公司、華森竹業等少數幾家規模較大外,大部門是年加工毛竹5萬根左右,小規模、粗加工為主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廠,所加工的產品以竹筷、竹絲、竹簾等單一相同的低級半制品為主。竹產品檔次低、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弱。
成“竹”之路
崇義縣橫水鎮林農朱昭宇早年一直在外務工,由于土壤和天氣等條件,他家山地長滿了竹子,因不懂經營,只能眼看著竹子自由瘋長。為激勵林農生產熱情,進一步增添林農收入,2021年以來,崇義縣出臺了激勵刷新竹林的一系列政策。該縣不停深化團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制訂了木竹的較低保護價,專門成立了集林權掛號管理、森林資本評估、木竹交易、林權抵押貸款即是一體的林業要素市場。這一場林權改革為崇義竹產業的生長注入了強有力的動力,也讓林農借得“東風”踏上了致富之路。
優惠政策的出臺和科學的產業計劃,讓林農們開始放心積極地經營竹子。朱昭宇回抵家,順勢承包了1000多畝毛竹林,接到林權證后,激情滿懷地領著家人舉行清山、撫育。通過科學管理,全心培育,他逐漸嘗到了“甜頭”:承包的第一年就凈賺了10多萬元。現在,崇義縣每年僅竹原材料產值就有2億多元。
擴大竹資本規模是培育竹產業的基礎,如何更好地使竹資本生長成產業,實現質的提高?在崇義,早年篾匠的營生逐漸有了“高科技”“產業化”的生長路子。“以前的篾匠只知道做筷子、竹席等一些簡單的器械,現在用竹子做的器械可多了。”在崇義縣城從事竹工藝品編織加工的店肆老板楊香玲說。近些年來,常年與竹子打交道的崇義人另覓商機:培植竹盆景,竹根做根雕,竹枝編花籃,小竹制家具……對竹子舉行工藝加工。竹產業鏈條的不停延伸,讓崇義縣興起了一大批竹生產龍頭企業,致富一方人。崇義縣竹制品加工業經過10多年的生長,已經實現手工業式生產向工業化生產、初加工向精湛加工的大跨越,涌現出眾多竹制品加工企業和產品。企業通過“大廠連小廠、小廠建基地、基地連農戶”,繼而動員了當地農民致富。該縣有近4萬名農民從事竹業生產加工,約占全縣農民的四分之三,年產值達3.1億元。
如日中天
市政協港澳臺僑委此次提交的團體提案,從竹產業扶持政策、制訂生長計劃、完善經營模式、培育壯大龍頭、加強市場開拓等方面提出了意見建議,得到了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指揮,解決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現在,大力生長毛竹產業已寫入《國務院關于支持贛南等原中心蘇區振興生長的多少意見》,并列為國家林業局《中國南方贛州重要生態屏障建設與綠色產業生長總體計劃(2013—2020)》的重要內容。計劃期內,將對我市55萬畝低產毛竹林舉行刷新,對160萬畝毛竹林舉行撫育,對現有加工企業舉行刷新升級,建成毛竹產品規模化生產基地8個,實現竹工貿、產供銷一體化。到我市將實現竹產業綜合產值100億元。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m.nt-geron.com/news/1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