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對景所謂“對”,就是相對之意。我把你作為景,你也把我作為景。這種景在園林中許多,但要做好這種景也不易。景貴自然,這里的自然是多義的,自然也與距離有關,在某種距離上,景觀似會以為不自在。景如人,如果兩個相互不熟悉的人,距離不到2米相對而立,就會以為很別扭。景也一樣,若一個小院雙方相對觀之,也有這種不愉快的感受,這就叫“硬對景”。如果景不能擴大,是否有某種手法可以填補這種缺陷呢?固然有的。試看蘇州留園中的石林小院,院北是揖峰軒,院南是石林小屋(半亭),兩者相對而觀,相距只有10米,但以為無別扭之感。為什么?正是由于園中有數立峰,因此相互對視,景時隱時現,較為蘊藉。北京故宮中的乾隆花園,其中古華軒與遂初堂之間的小院中,也立石,是同樣手法,聽說這個花園是乾隆天子之手筆,他親愛江南園林,以是手法如一。蘇州怡園的藕香榭向北望,隔池是假山林叢,山上一個亭,即“小滄浪”粉飾其間,形成以自然為主的景觀,可謂美不勝收;反之,人在亭中觀藕香榭,也甚觀止,而且一仰一俯,更見造園者之匠心了。杭州孤山之西的西泠印社,山上有一塊不規則形的曠地,周圍有修建:漢三老石室、觀樂樓、華嚴經塔、題襟館、四照閣等,曠地之北有石池。這里有很多多少對景關系,景景不同,妙趣無限。由于中部南北之間空間較狹,于是南部不設物,一可觀山下景,二也制止了視距短“硬對景”。
借景對景是相對為景;借景則只借紕謬。無錫寄暢園,人在環翠樓前南望,可以見到樹叢背后的錫山和山上的龍光塔。這塔和山似成園內之景;反之,若人在錫山或龍光塔上,甚至找不到寄暢園。借景是單向的,這就是借景與對景之不同。
蘇州拙政園,在吾竹幽居亭中向西望去,可以見到遠處的北寺塔,而且有了這座塔的形象,使這一景更美。景貴有層次,塔成了此景的前景。
從手法來說,要借景,必須設計視線。寄暢園中能見到錫山,拙政園中能見到北寺塔,都是由于在視點前面有一大片水池,才使視線可及遠處之景。這兩處水池都做得狹長,拉長視距又不影響園的規?!,F在有了正確的平面圖,作視線不難,但古時候沒有這種圖,何以能有云云之妙?這就須實地觀測、把握。
借景雖屬傳統園林手法,但現在興造城市綠地,也可借鑒此法,使景觀更有情趣。城市有許多高層修建,可以借鑒借景手法組織景觀。《園冶》中說“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凌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業……”所謂“俗則屏之”,也可以明晰為現在有的修建不好看,就得用林木、小修建等蓋住其視線“嘉則收之”,就是可以把遠處美的修建引入景觀之中供觀賞。如果城中有山有塔,更可取之。
框景顧名思義,框景就是將景框在“鏡框”中,如統一幅畫。拙政園內園有個扇亭,坐在亭內向東北偏向的框門外望去,見到外面的拜文揖沈之齋和水廊,在林木掩映之下,形成一幅優美的畫。北京頤和園中的“湖山春意”,向西望去,可見到遠處的玉泉山和山上的寶塔,近處有西堤和昆明湖,更遠處尚有山巒,層層疊疊,景致如畫。
蘇州獅子林花籃廳之北的院子之東有一片墻,一個月洞門,雙方是庭院,可以說互為框景,妙趣無限。也許是造園者有意這樣做的,以是在此月洞門上有“得其環中”四字。這四字來自《莊子·齊物論》:“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限?!逼湟馐窍嗷ルp方都找不到它的對立面,這就是道的樞紐。這個樞紐道先得到了“道”的圓環中心,來應付世間一切沒有窮盡的事理。這里有深邃的哲理性,不知園主人寫此四字,與在此兩面都起框景作用是否有關系。但無論如何,在客觀上存在這種交互為框景,可謂難能憂傷。
引景著實,漏窗也起到引景的作用,如杭州西泠印社,圍墻上一排漏窗,人們觀窗內之景,便欲入園游賞,于是沿墻找到大門而入。蘇州怡園中的復廊、上海豫園中的復廊,都有引景之作用。引景手法較多,有的用弧墻(有較強的導向性)引景,如杭州虎跑。自“虎跑泉”照壁,沿弧墻前行,便至疊翠軒,桂花廳等處。也有的用文字來表示,起到引景的作用,如上海豫園,自三穗堂向東,有一條廊向北,有“漸入佳境”四字,很起引景作用。廊邊墻上又有四字“峰回路轉”,顯然是轉彎,內里果真美景不少。總之,無論是漏花墻、廊、臺階、弧墻甚至文字,都能起到引景的作用;但須適合,不能喧賓奪主,這些器械只是起引景的作用,不是主景。
組景十八法,只是昔人對組景方式的總結,不能生搬硬套,墨守陋習,須處理適當。另外這種手法也要融會融會,用到新的城市綠地景觀設計中去,還須有新意。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m.nt-geron.com/info/152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