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龔自珍《病梅館記》報告了形態怪異的梅花對眾人來說是何等珍貴。浙江農林大學余學軍的一項科研成果可以和長相奇異的景觀梅花相媲美。他讓長在山間的箬竹個頭矮了一大截,葉片瘦身一大圈,可以種在小花盆里。
箬竹的竹葉寬大、顏色翠綠,可以包粽子。不外,余教授的優美箬竹更相符城市人口味,可以包“迷你”粽子。
商報記者到浙江農林大學的余教授的竹子實驗園里旅行,看到了放在實驗瓶里的箬竹,小時候它就很水靈。
這項技術一旦成熟,你將在高等小區的綠化空間里見到它。
為什么把箬竹從山上搬到實驗室?
“這要從富陽農民提及,箬竹被當地農戶當做粽葉用。實在,箬竹的葉子寬大蕭灑,曾在張大千的名畫中亮過相。但是,箬竹對環境有特殊的要求,只生長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上。”余教授娓娓道來。
2021年,余教授到富陽觀測,攀爬到半山腰時,箬竹的寬大葉片深深吸引了他。碩大的葉子耷拉著腦殼,像個靦腆的大女人,文雅而不失野趣。當時,余教授的腦海里閃過一個動機,為什么不能以把葉子培植得更小,引進到高等小區,抬高箬竹的身價,讓更多的竹農賺錢?
過去的十多年,竹農的經濟收益不太理想。以毛竹為例,栽植的人多,但每畝收入微薄,只有300元-500元,余教授希望能夠研究出經濟效益更好的竹子。于是,他想到了可以更換草坪的地被類竹子。
“只要技術過關,箬竹可以種植成保持水土的地被類植物。”羅教授把想法和浙江農林大學竹類研究所的伙伴說了說,大家頷首通過。當時,箬竹在園藝品市場不常見,如果改變它的竹竿和竹葉的長度和大小,人們可能會喜歡它的怪異容貌。
一年后,余教授把箬竹帶到了自己的實驗室。
培植歷程中,遇到過一個大麻煩,箬竹種源的數目太少,要大面積推廣需要人工培植,并頻頻調整濕度。
“當時可以選擇的培植方式有兩個,一個是把箬竹的根系放在盛水的試管里,另外一個是采取克隆技術,把無性養殖的方式用在箬竹種植中。”余教授同時運用了兩各種植方式,較后解決了難題。現在,臨安的一個實驗點正在舉行箬竹進社區的實驗,住民的反映都不錯。
如果把優美箬竹推廣到高等小區,每盆的價格是2元-3元,每畝產值5萬元,竹農將會是較大的受益者。
有個好消息,余教授說,盆栽箬竹的技術可以免費提供應竹農。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m.nt-geron.com/info/15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