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學名 Pinnaspis buxi(Bouche)同翅目,盾蚧科。異名 Aspidiotus buxi Bouche; Pinnaspis bam-busae Cockerell。分布在遼寧、寧夏、陜西、山東、北京、河北、江蘇、上海、浙江、湖北、福建、臺灣、廣東、廣西、云南、四川等。
寄主大葉黃楊、瓜子黃楊、匙葉黃楊、棕竹、杜鵑、假金絲馬尾、波士頓蕨、巢蕨、無花果、油桐、淺笑、樸、夾竹桃、棕櫚、亮絲草、海芋、安祖花、龍血樹、肖鳶尾、鐵角蕨、喜林芋、石柑子、木槿、臭椿、羅望子、山扁豆、露兜、莎草、石榴、茶、椰子、檳榔、可可、水菠蘿、海棗等。
為害特點 以若蟲、成蟲在寄主植物的葉及枝條上刺吸為害,葉受害后發生黃色或褪綠斑塊,并導致煤污病的發生。枝條受害后萎縮干枯。受害嚴重的整個植株萎黃甚至死亡。
形態特征成蟲雌介殼梨形,前方狹,后方很寬,長1.3~1.8mm,寬0.5~l.lmm;淺黃色、淺褐色或灰白;介殼很薄、平,半透明,殼點位于前端;第一殼點黃褐色,有一半伸出第二殼點的前面,第二殼點橙褐色。雌成蟲體長0.74~0.80mm,寬0.46~0.50mm。長橢圓形,前方窄,后方寬,長為寬的2倍以上,最寬處為腹部一、二腹節;分節顯著,臀前腹節側緣呈瓣狀突出,后胸沒有側瓣;黃色;觸角瘤狀,上有1根粗長毛;前氣門周圍有5~12枚盤腺孔,后氣門處一般沒有,偶見1或2枚;臀前腹節側緣的后頭各有3~5個邊緣腺管;第3腹節側緣有4個腺刺,第4腹節有2~4個腺刺,第5~8腹節各有一個腺刺;臀板三角形,具2對發達的臀葉,中臀葉較小,內緣直,相互靠近;背管腺很少,有體壁內陷囊。雄介殼長扁條形,末尾圓;長1.0~l.lmm,寬0.3~0.4mm;白色溶蠟狀;后頭有3條很顯著的縱脊,夾溝較寬;殼點在頭端突出,淡黃色。雄成蟲體長0.93mm,寬0.35~0.4mm;桔黃色;狹長形,末尾漸窄;觸角9節,長跨越體之半;復眼玄色;翅一對白色透明;足三對,較長;口器退化。卵橢圓形,長0.25 mm,寬0.15mm;淺黃色。若蟲 一齡若蟲體橢圓形,長0.2mm,寬約O.lmm;淡黃色;頭在前緣周圍有一對腺管。觸角5節,小節長跨越前4節之和,2~4節各具環狀紋,第5節具6根長毛;側單眼一對,玄色;足3對,脛節和跗節上有細毛。二齡若蟲長橢圓形,長0.4mm,寬0.22 mm;桔黃色;體前方狹;特征同成蟲相似,但具4對邊緣管腺。雄蛹 長約0.93mm,寬0.28 mm;離蛹,桔黃色。
生活習性年發生2代,自9月下旬開始以受精的雌成蟲在枝干、葉片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雌蟲開始產卵,5月上旬為產卵盛期,卵成堆產于雌成蟲末尾蚧殼之下,雌蟲產卵完畢后身體縮短,漸干縮死亡。卵產下后3~5小時孵化,卵期7~10天,卵孵化后,隨即向周圍爬行尋找適就地所牢靠,接著后頭形成脊起,身體周圍及腹面排泄蠟絲。1齡若蟲歷期17天,2齡若蟲于5月下旬出現,歷期10天。雄性若蟲于6月上旬化蛹,蛹期3天,6月上旬牝牡成蟲出現并交尾,于7月下旬第1代雌成蟲開始產卵,產卵期12天,第2代1齡若蟲歷期25天,8月中下旬出現2齡若蟲,歷期21天,9月上旬出現第2代雄蛹,9月中旬,第2代牝牡成蟲交尾,9月下旬后以受精雌成蟲在黃楊枝干、葉片上過冬。該蚧為卵胎生繁殖,越冬代雌成蟲均勻懷卵91粒,最多達102粒,第1代雌蟲懷卵量均勻24粒。可見越冬代發生數目大,為害也最嚴重。雌蚧一天均勻產卵10粒,產卵期約7~10天;初孵若蟲停留10分鐘左右后開始爬行。雄蟲羽化高峰期為逐日下午3~6時,羽化后四處爬行尋雌蟲交尾,晚9時左右為交尾高峰。雄成蟲朝生暮死,壽命僅12小時左右,交尾后很快死亡。該蚧可通過1齡若蟲爬行傳播,遠距離傳播重要通過苗木攜帶蟲體。雌成蟲越冬死亡率較高。當4月份均勻氣溫達14~15℃時,1代卵開始孵化;7月份均勻氣溫達26~27℃時,2代卵開始孵化,雨水對未牢靠若蟲有沖刷作用,造成死亡。黃楊并盾蚧天敵有紅環瓢蟲、七星瓢蟲、深點食螨瓢蟲和迷宮漏斗蛛、平行綠蟹蛛和并盾蚧蚜小蜂(Physcus sp.)等,其中蚜小蜂為天敵中的優勢種。
防治方式:
1、適當修枝枝,締造透風透光的生態環境,可削減蟲口為害。
2、少量發生時可用軟刷仔細刷除蟲體.
3、大面積發生時,可在春、夏天若蟲孵化盛期用松脂合劑40-50倍、0.2-0.3°Be石硫合劑,或敵敵畏、殺螟松、氧化樂果等殺蟲劑1000倍液,延續噴施2-3次。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7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