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咨詢熱線
15751556000
桑褶尺蛾屬鱗翅目尺蛾科,別名桑褶翅尺蛾、桑刺尺蛾、褶翅尺蠖。除危害金葉女貞外,也危害金葉女貞旁邊的紫葉小檗,重要危害桑、國槐、刺槐、白蠟、欒樹、蘋果、梨、海棠、核桃、棗、楊、金銀木等多種園林植物。重要分布于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陜西和寧夏等華北、東北、西北地區。
一、為害特點:幼蟲食葉成缺刻和孔洞,嚴重時僅留主脈將樹葉吃光,從而影響樹勢和觀賞效果。褶翅尺蛾3至4齡食量最大,新葉、老葉、嫩枝一概都食,常將金葉女貞的頂部吃成光禿,蟲體保護性很強,觀測葉面不易發現,但排糞量許多,檢查地面較易發現。
二、形態特征
成蟲:雌體長約14~16毫米,翅展40~50毫米,體灰褐色,觸角絲狀。腹部除小節外,各節兩側均有是非相間的圓斑。頭胸部多毛。前翅有紅、白色花紋,內、外線粗玄色,外線兩側各具1條不顯著的褐色橫線。后翅前緣內曲,中部有一條玄色橫紋。腹末有2毛簇。雄成蟲體略小,色暗,觸角羽狀,前翅略窄,別的與雌相似。成蟲靜止時4翅褶疊豎起,因此得名“褶翅尺蛾”。
卵:扁橢圓形,長1毫米左右,初產時深灰色,滑膩,后變深褐色。卵體中心下凹。孵化前幾天,由深紅色變為灰玄色。
老熟幼蟲體長約35~40毫米,頭黃褐,頰黑褐,前胸盾綠色,前緣淡黃白色。體綠色,腹部第1和第8節背部有1對肉質突起,2~4節各有l大而長的肉質突起;突起端部黑褐色,沿突起向兩側各有1條黃色橫線,2~5節后頭各有2條黃短斜線呈“八”字形,4~8節突起間亞背線處有l條黃色縱線,從5節起漸寬呈銀灰色。1~5節兩側下緣各有1肉質突起,似足狀。臀板略呈梯形,兩側白色,端部紅褐色。腹線為紅褐色縱帶。
蛹:紡錘形,長13~17毫米,短粗,紅褐色,頭頂及尾端稍尖,臀刺2根。
繭:灰褐色,半橢圓形,16~20毫米,絲質,附有土壤,緊貼于樹干上。
三、生活習性:以蛹在土中或樹根頸部作繭化蛹越冬。翌年3月中旬開始羽化為成蟲。成蟲日間隱蔽,傍晚活動,成蟲羽化產卵多產在滑膩枝條上,沿枝條排列生長塊,堆生,排列松散,很少散產,每個卵塊有300至800粒,初產卵時為紅褐色,后變灰綠色。每雌產卵600~l000粒。卵期20天左右,4月初孵化。幼蟲共4齡,顏色多變,1齡蟲為玄色,2齡蟲為紅褐色,3齡蟲為綠色。1至2齡蟲一般晝伏夜出,3至4齡蟲晝夜危害,幼蟲在小枝上停落時常頭部向腹面卷縮至第5腹節下,以腹足和臀足孢持枝上,呈“?”形,且受驚后吐絲下垂。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蟲開始危害,5月下旬老熟幼蟲爬到距基部6~9厘米土中或根頸部,貼樹皮吐絲結繭化蛹越夏和越冬。發生期和發生量都較為集中,為害具有突發性和災難性,但也比較容易防治。
四、防治方式:幼蟲3齡前防治效果較好。①挖越冬蛹。②用黑光燈誘殺成蟲。③人工清除卵塊,結合修剪,剪除帶卵塊枝條并銷毀。④人工捕殺幼蟲。⑤無公害農藥防治:含量為1600IU/mg的Bt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20%滅幼脲懸浮劑1500~2000倍液噴灑。⑥化學農藥防治:此蟲對菊酯類殺蟲劑特別敏感,故防效優異。可采取2.5%溴氰菊酯3000~3500倍液;2.5%功夫乳油4000倍液;5%來福靈乳油4000倍液;80%敵敵畏1000~1500倍液;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噴灑,延續2~3次,每次距離4~5天,可迅速奏效。
本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市場行情等內容均為作者提供、網友推薦、互聯網整理而來,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并不代表潤博園林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轉載請注明:https://runyy.com/info/145562.html。